2021年,我的幾點小建議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1-08 瀏覽量:9449
2021 年,我給自己定的一個關鍵詞是「平衡」。
說到平衡,可能很多人會想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,所謂的 Work-Life Balance。但我并不喜歡這種說法,因為這意味
著,我們把工作和生活放在了對立的兩極。
工作和生活存在天然的對立嗎?其實不是的,工作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。我們排斥的并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「迫不得
已」的工作。
所以,我們不妨把視角拔高一點,把目光聚焦在生活本身。
如果把我們每天所經歷的一切,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,無論是工作,還是學習、思考、休息、娛樂,都理解為生活的
一部分,那么,我們可以怎么樣,來讓「生活」這個整體的圖景,更豐富,更完美?
以下的這幾點,是我對新一年的想法和規(guī)劃,在這里分享給你,也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(fā)。
1. 「低價值」和「高價值」的平衡
你的一天是不是這樣的:
早上,被鬧鐘喚醒,洗漱,花1個小時的通勤時間去上班。
到了公司,開會,對接,內部溝通,跨部門溝通,反復確認需求,回郵件,回信息,匯報。
下班到家,吃飯,洗澡,整理未完成的事務,時間已經到了9點、10點。
想干點別的,但實在覺得很累,于是告訴自己「算了,明天再說」,追兩集劇,看一期
綜藝,睡覺,又一次重復這樣的生活……
我做的這些事情,它們對我的價值是什么?
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講過:我們每一天,都需要做很多「不得不做」的事情,來保證我們的生存和穩(wěn)定性。比如通勤、做
飯、做家務、帶孩子、公司里無窮無盡的會議、繁瑣的事務和流程、千頭萬緒的溝通……諸如此類。
這些事情很多時候是無法避免的,但本質上,它們是「低價值」的:它們大多是一些機械重復和支撐性的事情。不做,會
有麻煩;但做了,也沒有什么好處。
你只是在完成外界賦予你的某個社會角色的任務,比如「員工」「主管」「父母」「消費者」,僅此而已。
那么,什么是「高價值」的呢?一定是一些對你有成長的事情;
可以幫助你縮短從「現在的自己」到「理想的自己」之間距離的事情;
是你發(fā)自內心想去做的,能夠使你在未來獲得更多自由度的事情;
是可以成為你的成果,成為你墊高未來視野、認知和思想的基石 —— 的事情。
所以,我們的每一天,要去做 todo list,但更要去做 done list。
我這一天里面,有多少時間,耗費在「低價值」的事情上?
剩下能夠投入在「高價值」事情上的時間,又有多少?
最理想的情況,當然是100%的時間都能投入到「高價值」的事情上,但這是不可能的。實際上,按我個人的經驗,每
天能把「低價值」的時間縮短到50%,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。
因此,新的一年,我想跟你一起這樣做:
1)盡可能縮短「低價值」事情的時間,騰出時間和精力,去做「高價值」的事情。
比如:能否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反復溝通?能否把零散的事情集中到一個時間段去做?能否把不重要的事情推遲或拖延?能
否把流程進一步簡化或縮短?能否拒絕一些不必要的請求?諸如此類。
你的時間,要花在那些「能夠使你的每一天,都跟以往的每一天不一樣」的事情上面。
2)如果實在無法縮短,試著給它們賦予價值。
舉個例子:很多人以為我從來不娛樂,其實不是的,我也會看小說看電影。娛樂是人的基本需求,沒有必要去抹殺它。我們
要做的,一是節(jié)制(參考上一點),二是加入自己的思考。
比如:這部電影好在哪里,不好在哪里,怎么樣才可以更好,你能否試著用自己的話講出來?
比如:這部小說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,作者是如何實現的,使用了什么樣的手法,你從中可以總結、提煉出什么?
走馬觀花的經驗是沒有價值的,有價值的是什么呢?是你的停駐,審視,加工和篩選。你的思考過程,使得這些經驗被你內
化、吸收,成為你知識體系和生命體驗的一部分,成為你用來理解新事物、思考新問題的一部分。
這才是有價值的。
2. 短期和長期的平衡
人永遠是需要反饋的。
一件事情,做了,能夠有即時的反饋,我們就會繼續(xù)去做;反之,如果這種反饋不夠強烈,或者反饋的延遲太長,我們就
會傾向于不去做。這是大腦的天性。
但這樣一來,我們就很容易被塑造出「短視」的習性:只看重眼前的短期收益,而無視長期的回報。
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學習。為什么許多人都覺得學習是需要「堅持」的?就是因為學習往往沒有短期反饋。它可能在未來
帶給你很多回報,但在當下,這些你都看不到。
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?要依靠意志力去「自律」嗎?不是的。我一向都不提倡所謂的「自律」,因為它沒有任何意義 —— 一
個人是依靠「自律」才能堅持長久地做一件事情嗎?不是的。是因為他堅持了下來,我們才說他「自律」。
更本質的原因是什么呢?是「動力-阻力」模型。一件事情,你去做的動力超越了它本身固有的阻力,那你就會去做。反之,你
就不會去做。就是這么簡單。
短期反饋的本質是什么?無非也是在「動力」上面添磚加瓦罷了。
那么,如何強化自己的動力,減少阻力呢?可以從下面兩點入手:
1)增強動力:想象未來的自己
腦成像實驗發(fā)現:人天生就有短視的傾向。當人們討論和思考「未來的自己」時,他們激活的腦區(qū),跟討論「別人」時是一致
的,而跟自我反思和審視時是不一致的。
也就是說:我們會把「未來的自己」默認成跟自己沒有關系的「陌生人」,因而,會減少為了「未來的自己」而努力和奮斗的動力。
所以,一個有效的練習是:每天抽出10-15分鐘,想一想:
1年后的我會是什么樣的?3年后呢?5年后呢?10年后呢?
我期望過上什么樣的生活,成為什么樣的人?
我不希望過上什么樣的生活,不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?
這能夠有效地幫助你在「現在的自己」跟「未來的自己」之間建立一道橋梁,從而幫你把未來的自己跟自我進行
關聯和綁定,強化你的動力。
2)減少阻力:把長期習慣嵌入到每天的行為慣例里
如何才能長期堅持一個習慣?最有效的做法,不是強迫自己去堅持它,而是把它拆解成最簡單的步驟,并把它安
排到一個舊習慣的后面。
(也就是我說過的「一……就……」方法)
等第一步已經完全內化、習慣了,再去進行第二步。以此類推。
舉個例子:你想讓自己每天多讀書、多思考,就可以這樣:在沙發(fā)旁邊放幾本書,告訴自己:一洗完澡,我就讀
15分鐘的書。
等到這一步已經完全習慣了,你哪一天不讀書就覺得不舒服了,再增加強度:一讀完書,我就用手機寫200字讀
書心得……
習慣之所以能成為習慣,正是因為它不需要花費「意志力」去行動和維持,而是靠場景的提醒,以及大腦會「保持
行為的慣性」這一習性。
不妨試著把你的每一天,在短期行為和長期行為之間找到一個平衡。比如:每天撥出大約15%的時間,去實踐一些
缺乏短期反饋、但長期來看有價值的習慣,為你的未來做一個「儲蓄」。
這能夠使你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,擁有更多的底氣。
3. 理性和情緒的平衡
許多人對情緒可能有一個誤解:
情緒是一種不好的東西,我要用理性去思考,最好是不要有情緒。
這其實是不對的。
為什么呢?因為,情緒的本質是什么?是大腦的一種應激反應。也就是說:你之所以會產生某種情緒,實質上是因為:
1)大腦發(fā)現:你現在正在面臨某種威脅;
2)大腦通過自身的「數據庫」做出判斷:你產生這樣的情緒,有助于你應對這個威脅。
舉個例子:憤怒,意味著什么?意味著有某些重要的事情超出了你的掌控,而你不希望它超出掌控;與此同時,你可能
有比較強的「自我特權意識」,希望一切事物如你所想地去運轉,將不如你所想的情況視為威脅。等等。
所以,情緒是一件壞事嗎?并不是。因為它的存在就相當于告訴你:你存在某種弱點和缺陷,而現在發(fā)生的事情,正好
命中了你的弱點,你需要去正視它。
你唯一需要警惕和克服的,就是「盲目地按照情緒的指示去行動」。
還是那句話:情緒負責提供警告和建議,但決策權一定是在你自己手上的。
那么,當你產生情緒時,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?
1)對情緒作出回應:我知道了,謝謝你告訴我。
2)讓理性參與討論:現在我們面臨這樣的情境,你認為我們應當怎么做?
3)作出冷靜的決策:把情緒的提議作為選擇1,把理性的提議作為選擇2,綜合兩者,作出自己的判斷。
4)調整大腦的模式:大腦會記錄你經歷的每一件事、每一個行動,因此你的行為,就是在告訴情緒「下次再遇到這種
情境時,你可以控制一下你的輸出功率」。
許多朋友可能會有一個困擾:覺得「我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」,所以「我是一個很不理性的人」,乃至于對自己感到沮
喪、失望,覺得自己很失敗 —— 我想告訴你:不是的。
容易產生情緒,容易對外界的刺激起反應,意味著什么呢?意味著你的預警系統和應急系統非常強,這是一件好事,而
不是壞事。
容易產生情緒并不可怕,關鍵是不要讓情緒單方面地主導自己的行為。
你唯一需要做的,就是讓理性參與進來,通過讓理性和情緒保持平衡,來控制自己的決策和行動。
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也是我給自己設定的一個目標,一起加油。
4. 自我和他人的平衡
人永遠活在社會之中,沒有人能夠切斷一切跟外界的聯系。
這意味著什么呢?意味著,你的生活和工作中,一定會有一些時刻,被來自外界的信息和事件「插入」。可能是朋友的
請托,可能是家人的干預,可能是領導的指示,可能是客戶的要求,甚至,可能是一些料想不到的意外,等等。
大多數時候,這些事件都會打亂你原有的計劃,逼迫你「不得不」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它們。
這就導致了,我們會降低對我們生活的自主性和可控性,會感到外界在跟我們搶奪生活的控制權,把「控制點」不斷地
往外拉。
當控制點被過度地拉向外界時,我們就會產生沮喪感、無力感,會覺得自己的努力都是徒勞的,生活變得一團糟。
想一想:有多少時候,你是能夠完全按照你的安排和規(guī)劃去行動的?又有多少時候,你的日程和計劃,總是被一些突發(fā)的事
情打亂,不得不優(yōu)先去處理、去安撫、去調整?
每當遇到這樣的時刻,大多數人都會產生什么反應呢?焦躁。對不對?
你會覺得:為什么我要操心這種煩心事?為什么一切不能按照我的預想和安排去發(fā)展?
因此,一個有效的應對方法,就是轉變自己的思維:
你生活在社會中,你所享受到的一切,都離不開來自外界的支持。因此,在你的生活里,本來就應該撥出一部分的
時間精力,去回應外界的信息。這本來就是你的義務。